渡劫波青山依旧,盼梦圆几度夕阳——纪念隐蔽战线四英烈在台牺牲75周年
作者 胡山
两岸关系发展历程证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台海形势走向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在《告 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2019 年)
“喜中秋,庆中秋,中秋月夜思亲愁。团圆寤寐求。念同俦,盼同俦,莫将归心付东流。大业在前头。”
开国上将傅钟(1900~1989)
诗词情真意切,浓郁炽烈 。30多年前,歌唱家郁钧剑首唱了由开国上将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同志填词、著名作曲家傅庚辰谱曲的这首《长相思 致台湾故旧》。
歌曲表达了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傅钟将军对台湾老朋友的思念之情和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殷切祈盼,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连续播发传唱两年之久,在海峡两岸引起巨大反响。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世界上璀璨耀眼的明珠——台湾,面积35882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岛、世界第38大岛,南北纵长约395公里,东西宽度最大约145公里,环岛海岸线(含澎湖列岛)总长约1520公里,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及战略要地。
台湾有着迷人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以及绚丽多姿的人文景观。宝岛四面环海,孕育了各种海岸地形,壮丽的海洋、高耸的山岳、多样的自然生态与独特的人文风情,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美丽宝岛。
从国际空间站拍摄的台湾省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夜景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 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时期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明末清初以来大量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居民移垦台湾,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主要少数民族高山族与华南壮侗语人群同源。中国历代政府对台湾行使管辖权。
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后,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掠夺、镇压、屠杀,推行殖民教育。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 ,收复台湾 。 1683年,宝岛回到大清版图,更名为“台湾”,隶属于福建省,台湾正式定名。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及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
日本驻台末代总督安藤利吉签署投降书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 台湾全岛如海浪般喧闹起来,高山族同胞载歌载舞,居民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各种方式欢庆幸福回归。
台湾光复后,台北市街头挂出巨幅中国地图,向饱受日本军国殖民统治的广大台湾民众介绍祖国大陆的地理区划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为领土完整,为保卫和平,北京城发出了庄严的号召;听全国人民的钢铁誓言,一定要,一定要解放台湾!我们祖国的领土谁也不能侵犯,我们强大的队伍谁也不能阻挡,我们千军万马要跨过海洋,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祖国的台湾!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炮击金门(1953年初~1954年9月)的战斗中,著名军旅艺术家王军 、晓河创作了这首《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整首歌曲中洋溢着昂扬战斗激情,体现了全军指战员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和迫切愿望。
1958年,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将军合唱团在北京成立,并满怀革命豪情地演唱了大合唱《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振聋发聩,气吞万里 。
开国元勋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将军挥毫纪念在台牺牲隐蔽战线革命英烈: 渡劫波青山依旧,盼梦圆几度夕阳 。
1927年11月,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特科”在上海成立 。此后,无数奋战在隐蔽战线的先辈前赴后继,心中始终牢记“忠诚”二字。
风云际会,大任担当。那些为国家统一、人民解放、付出生命代价的英烈们, 留下姓名的毕竟是少数 ,无数无名英雄潜藏黑夜,不为敌人所知,不为世人所晓 ,甚至不为家人明了,但他们仍然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虑以成之,坚贞不屈,九死无悔 。
鉴忠贞魂系台海
1949年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关于解放台湾的决策部署,秘密派遣1500余名干部入台。 同年10月和11月,解放军攻打金门和舟山群岛先后失利。因而,解放台湾的计划实施起来要比预计的难度更大,而能 否获得秘密战线情报方面的配合,变得至关重要。
吴石(1894~1950 ),原名萃文,字虞薰,福州市仓山区螺洲乡人。
尽快取回时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的吴石将军掌握的重要军事情报,迫在眉睫。
朱枫(1905~1950 ),原名贻荫,小名桂凤,后改名朱谌之,字弥明浙江省镇海城关朱家花园人。
中共华东局情报部门决定派长期在上海、香港从事情报工作的中共党员朱谌之,赴台与吴石联系。
撤到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为保住最后一席立足之地,采用了更加残酷、严密的抓捕和镇压行动。1949年12月,台湾当局建立“国防部总政治部”,由蒋经国出任主任,对军队和保安机构实施特务控制。在这个机构的策划下,国民党军警对中共地下党组织展开有效破坏。
1950年1月起, 台湾军警疯狂逮捕杀害中共地下党员。这种做法延续多年,造成台湾历史上的白色恐怖时期,殃及许多无辜,中共地下组织更 是受到严重摧残。
吴石在寓所秘密向朱谌之提供了一批绝密军事情报的微缩胶卷,内有《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舟山群岛和大、小金门《海防前线阵地兵力、火器配备图》;台湾海峡、台湾海区的海流资料;台湾岛各个战略登陆点的地理资料分析;海军基地舰队部署、分布情况;空军机场并机群种类、飞机架数等。
朱谌之将这批情报迅速通过香港至高雄的“安福号”货轮上做大副的秘密交通员,传递到华东局情报部门。
1950年1月1日,台湾国民党特务机关抓捕到中共台湾省地下党最高领导人蔡孝乾。这位经过长征考验的领导者后叛变,供出有关台湾地下党的所有名单资料,400多名地下党员由此被捕,变节招供的活命,立场坚定的不屈者马上押赴刑场枪决。
吴石与夫人王碧奎、幼子吴健成
1950年2月2日,朱谌之的身份暴 露,此时前往香港、上海的海上和空中航线都被封锁。吴石本人虽已处极度危险之中,仍冒死为朱谌之签发特别通行证,送她飞往舟山。不久,吴石身份也暴露了。朱谌之被捕,由舟山被押回台湾。押解途中,朱谌之知道此去有凶无吉,便设法将自己带的金器首饰吞入腹中,以求一死,但很快被国民党特务发现。
陈宝仓(1900 ~1950 ),字自箴,河北遵化人,生于北京,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 1949年春为解放台湾,受中共华南局、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和民革中央(李济深主席指示)派遣赴台开展地下工作。
鉴于吴石在国民党内特殊的身份和职位,蒋介石极为震惊,亲自下令批捕。3月1日,国民党保密局以“通匪”罪名,抓捕吴石将军及他的几位战友,其中有国民党军联勤总部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将军、东南长官公署总务处交际科长聂曦上校等。吴石被捕时欲拔枪自尽,未能如愿。
三个多月后,1950年6月10日,台湾“特别军事法庭”栏杆前的( 上图 左起 )吴石、朱谌之、陈宝仓(低头写遗书者) 、聂曦被国民党当局控以“匪谍”罪,判处死刑。
台北郊外马场町。吴石、朱谌之 (朱枫)、陈宝仓、聂曦慷慨赴死。
岛内腥风血雨,英雄信念如钢。中共在台地下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大批党员落入虎口,被国民党当局公审处决的有1100余人,中华优秀儿女喋血台湾,鲜血染红了台北近郊马场町的弹丸之地。
马场町为台湾日据时期台北市之行政区,因町内有士兵操练、骑马而得名。白色恐怖期间,不少人在马场町被杀害,那里成了流血场。来到马场町纪念公园,广场中央凸起一座巨大的圆锥形土丘,土丘表面长满青草,很难想象,土丘所掩埋的是一层层的血迹。
当时被枪杀的政治犯,5年就多达5000余人。每枪杀一批人,都会留下一滩血,然后就会用土盖掉。被枪杀的人越来越多,土越堆越高,就有了今天所看到的土丘。
吴石烈士牺牲两个月后, 他的夫人王碧奎被释放。她和16岁的小女儿 学成遵从将军嘱托,含辛茹苦抚养年仅6岁的幼子健成。 健成从幼稚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最后考取赴美研究生,依靠自己的奋斗,取得化学硕士学位。直到1980年5月,他才有条件把母亲王碧奎接到美国洛杉矶定居。
吴石烈士之子吴韶成回忆:
“我和留在大陆的大妹妹兰成,大学毕业后接受统一分配,一个到东北,一个到边疆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于1972年向中央申诉。幸得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直接干预,有关部门特派专人来河南说明情况。 1973年11月15日,由河南省革命委员会以函件形式追认吴石将军为革命烈士 ’’,并发给抚恤金650元人民币。我们以党费名义全部上交。“
”1982年,我和兰成得以赴美探望老母亲,学成也从台北同时赶到。全家历经32年磨难,终于在异国他乡团聚。母亲取出父亲在狱中写在画册背面的遗书。遗书概述生平抱负,对亲人的眷恋 ,对友人的感恩,交代对遗作存书的处置等,最后犹不忘记对儿女谆谆告诫,曰:‘余素不事资产,生活亦俭朴,手边有钱均以购书与援助戚友......所望儿辈体会余一生清廉,应知自立为善人。谨守吾家清廉勤俭家风则吾意足矣!’”
在遗嘱的结尾 ,吴石将军留下了这样的诗词:“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 。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吴石丹心永存,无愧于中华民族,无愧于家乡父老,无愧于列祖列宗 吴韶成讲述,“ 1991年12月10日,负责国家安全工作的罗青长同志,在北京西郊燕山饭店亲切接见我和兰成,在座的还有何康和谢筱迺(原社会部派往福州的情报小组负责人 )。罗青长说:我们对你们父亲的事一直念念不忘,我当时是当事人之一。 1972年,接到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蒙受不白之冤的申诉报告,周总理、叶帅都亲自过目并作了批示,派人去河南专门处理此事,落实政策,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总理弥留之际,还不忘这些旧友,专门找我作过交代,你们的父亲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和祖国统一,作过很大贡献,这有利于加速军事进程,避免重大伤亡,最终他献出生命,我们是不会忘记的。
1992年,吴韶成的小妹学成偕妹夫夏金辰来郑州,捧回父亲遗骸。 吴韶成在家中供奉遗骸近三年,每年父亲生日都焚香拜祭。 1994年4月22日, 吴韶成小弟健成从美国捧回母亲遗骸。 家人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举行隆重合葬仪式,来自海内外亲属好友百余人参加。
谢筱迺无限感慨地对吴韶成说:”你父亲为人忠厚、亲切、热诚,而且学识渊博,对我这个当年只有20来岁的年轻人十分体贴。每星期我都到温泉路你家一次,有时候还在那吃饭。你母亲也很和气。办完事,你父亲每次都亲自送我到巷口,还一再关照,万一出事要及时设法通知好营救。在他的周密安排下,福州没打什么仗就解放了。 你父亲在福州解放前夕飞往台湾,我们曾相约在台湾相会,后因我另有任务未能履约。”
何康在仪式上回忆说:“吴伯伯爱国爱民,渴望中国有一个光明前途。不满国民党的贪污腐化,蔑视降日将领,曾表示绝不直接参与内战指挥,不为蒋介石出一谋一策。他反对内战,致力于全国解放和祖国统一大业,功垂千秋。他博学多才,廉洁奉公,忠厚待人,爱憎分明,两袖清风,在那个时代实在是难能可贵......”
上面是朱枫赴台前一个月的1949年10月25日, 从香港寄出给家里的最后一张照片。她坐在阳台上的藤椅中。在铺着方格子桌布的圆桌边,她身着浅色旗袍,微微笑着看向镜头。
在照片的背后,朱枫用娟秀的字体写道: 她已深深地体验着“真实的爱” 与“伟大的感情 ’’,从此,将永远快乐而健康 。”
朱枫生于浙江镇海的富商之家,名门闺秀,自幼聪慧,才华出众。
1939 年,朱晓光、朱枫和儿子(10个月大)、女儿在湘西逃难途中。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她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用行动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朱晓光请人用朱枫最后从香港寄回的照片画出全家福(朱枫、朱晓光、朱明 、朱晓枫)
1941年,朱枫爱人朱晓光” 小名” 梅 ”,朱枫亲切称他“ 梅君“ 、“梅郎”), 在皖南事变中被捕,关押于上饶集中营。朱枫不顾个人安危,经组织安排三进集中营机智探望营救,最终丈夫与另一位同志成功越狱。这段患难与共的经历,成为战火中革命爱情的最好见证。
朱枫(右一)与香港同事合影
朱枫倾囊投身革命,曾向新知书店捐款500大洋,为抗日义勇队捐助800 大洋。她还毅然变卖了作为母亲珍贵遗物的三克拉钻戒,所得3000元全部用于购买纸张,支援党的革命事业。
抗战胜利后,朱枫以地下工作者的身份活跃于上海、香港等地。她参与营救被捕同志,经营“同丰行”掩护革命活动,后又以“珠江食品店”为据点,秘密传递情报。面对危险,她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足智多谋, 多次化险为夷,成为党组织高度信赖的杰出战士。
朱枫(后排中)与爱子朱明(靠前站立者)在香港留影
在革命生涯中,朱枫与家人聚少离多。解放战争胜利后,她渴望与丈夫、子女团聚。在香港期间,她连续给丈夫写下13封家书,字字情深,寄托着对亲人的无尽思念。然而,为了革命事业,她再次选择奔赴新的战场。
1949年,朱枫接受党组织派遣,秘密前往台湾执行任务。她与吴石将军接头,成功传递大量重要情报。 1950年6月10日,朱枫与吴石、陈宝仓 、聂曦昂首挺胸、大义凛然走向刑场, 临刑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身中七枪,壮烈牺牲。 牺牲当月,香港一批共产党人秘密集会追悼朱枫,场面感人。
朱枫与女儿朱晓枫
朱枫牺牲时年仅45岁。 噩耗传来,家人无比悲痛。年仅12岁的儿子朱明立志发奋苦读,继承母亲遗志,长大后报效祖国,女儿陈明珍为纪念母亲,将自己名字改为“朱晓枫”。 1951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向朱枫同志亲属颁发了由陈毅、潘汉年签署的《革命烈士光荣证书》。
赴台湾前,朱枫与儿朱明 (左)、侄朱晖离别时合影于香港
“文革”结束后,朱明写信给党中央,希望能够纠正文革中对烈士的一切污蔑之词,核清朱枫烈士的事实。
朱枫与儿朱明(左二)、侄朱辉、外甥女顾倬云留影
1983年4月12日,中共中央调查部作出《关于朱枫同志的组织结论》:“朱枫同志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一个革命者忠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1990年6月29日,中央台办和中联部召开朱枫烈士纪念座谈会,由罗青长主持。会上转达了邓颖超对朱枫烈士的怀念,并对其后人表示亲切慰问。
2011年7月14日,朱枫之子朱明(左)与侄子朱晖,在小哥俩少年时与朱枫烈士合影老照片前留念
多年来,朱晓光与儿女一直在寻找朱枫遗骸。2000年,朱明的北大同学偶然发现老照片刊物上有台湾作者秦风发表的一篇文章,描写当时震惊中外的吴石案时,附上了一张当年朱枫在军事法庭上的照片,立刻告诉朱明。朱明和朱晓枫到处找人买到好几本,以此为线索开始寻找。
2010年3月4日,台湾富德公墓第11墓区一处角落,一个编号“ 77 ”的无主骨灰罐被发现,登记名册上署名为“朱湛文”,后确认“湛文”二字为“谌之”误笔,经过证实,骨灰的主人即朱枫。
经过种种努力,克服重重障碍,时隔60 年,朱枫烈士的骨灰终于回到大陆,暂存北京八宝山。
2011年7月12日下午3时许,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从北京起飞、由国家安全部门所包的专机在现场众人的目光中缓缓落地。舱门打开后,朱枫的外孙女徐云初手捧朱枫遗像,外孙女婿李扬抱着党旗覆盖着的朱枫骨灰盒,先后从飞机上走下。
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1994年1月题词 :“烈士血染新中华,枫叶红于二月花”
迎接他们的,是早早在此等候的朱枫女儿朱晓枫和儿子朱明等家属。李扬把骨灰盒郑重交到朱明手中。徐云初把遗像交到朱晓枫手中时哽咽道 ,“外婆回家了!” 年事已高的烈士儿女眼眶通红,强忍热泪。在场人员无不动容。
2011年7月14日,阔别62年后,朱枫终于回到家乡。镇海革命烈士陵园举行朱枫烈士骨灰安放仪式。陵园内有15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朱枫烈士墓建在纪念塔广场北侧,面朝大海,庄严肃穆。
英雄家乡政府和人民在位于镇海主城区入口处的西门公园,隆重举行了朱枫烈士铜像揭幕仪式。镇海这座最大的公园正式更名为“枫园”,永久纪念中共隐蔽战线这位杰出的传奇巾帼英雄。塑像由铜像和基座组成,总高 3.8米。铜像呈紫铜色,高约1.5米,重约400公斤。基座高约2.3米,大理石材质,上写“朱枫”二字及英雄生平简介。烈士生前喜爱红枫,铜像胸前刻有枫叶,基座上有七片金色枫叶。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 前一天傍晚,毛泽东、朱德、刘伯承、贺龙、粟裕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代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闭幕后,来到天安门广场,奠基人民英雄纪念碑。
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奠下纪念碑基石,并宣读了他起草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周恩来同志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书写碑文。